走在校园里,偶尔看到路边几枝花木,心里一颤,惊叹花期如此之短。就在几天前,我还在新奇地欣赏着点缀枝头的五颜六色的花朵。一下子就很难找到踪迹了。已经是晚春了。
我再一次想到林黛玉的《葬花》。在百花盛开、悄然飘落的大观园里,黛玉的歌声让人黯然神伤:“花满天飞,香消玉殒,谁也不可怜。”“今天埋花的人都笑我,埋了他才知道是谁。”“不为我悲歌,人不知花落人亡。”“貌美如花”的“徐旭蔡”面对落红片片的景象,怎能没有“美人趋于苍老,生命趋于消亡”的感觉?在黛玉心中,人生如花。“多长时间会明媚?一旦漂泊,就很难找到”。这种联想是如此贴切和感伤。我觉得人生不一定比得上花草。花儿又开了,草儿又在春风中长高了,生命呢?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孤儿,都是绝版。
难道只是多愁善感的黛玉?感叹生命的短暂,也是古今诗歌永恒的主题。庄子说:“人生如眨眼,却又突然。”《论语》说,“子在川,逝者如斯夫!不要熬通宵。”张《春江月夜》:“江边谁见初月,江月何时照人?人生代代不息,江月只是年年相似。”陈子昂《幽州城楼上》:“在我之前,过去的时代在哪里?在我身后,未来的世代在哪里?."苏轼《前赤壁赋》:“寄蜉蝣于天地,沧海一粟。我一会儿哀叹人生,一会儿羡慕长江无限。”......在伟大而永恒的自然面前,一个人的生命不比昙花一现的生命更长。正是这些句子让我意识到生命的短暂。明月依旧是昨日明月,江水永不停息,可是人在哪里?所谓物是人非,所谓花是年年相似,人是年年不同。然而,我们忙于生活,我们执着于我们所执着的,我们无私地追求着什么……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,我们有多少时间去静下心来思考生活,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?
我们被无数次告知,生命容易老去,每寸光阴一寸金,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。但是,如果你的内心没有被触动过,没有主动思考过这个问题,你就无法深刻理解。一旦你被死亡不可避免的到来所震撼,周《关于死亡的思考》中的这段话,意味深长的徒劳,就像是发自内心的:“我不能只关注金钱、地位、名声之类的小事,但我不在乎最终会让我失去一切的死亡。生只是一瞬间,死才是永恒。如果我不彻底思考死亡,我就无法现实地活着。”只要一个人思考过死亡,无论是否获得了满意的结果,他似乎都勘察过了生命的边界,看到了生命的全景和极限。这样他就会形成一个豁达的心,在这个世界上起起落落的时候也能跳出来审视。虽然他还有自己的追求,但是他并没有把成败看得太重。他知道一切快乐和痛苦的相对性,所以他快乐的时候不会得意忘形,痛苦的时候也不会发脾气。
知道了这些,人生才会豁然开朗。怎样才能度过这难得的一生?入世后道家对待人生的态度不同,那么人生是轰轰烈烈还是平淡无奇?我在于丹的经历中找到了答案。成功的人生不一定是伟大的成就、名利、令人羡慕的职位等等;而是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,做自己喜欢的事,得到自己内心需要的东西。在追求这样的生活中,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喜悦而不是痛苦。就像孔子说的“吃喝轻则屈臂枕,自得其乐。”这就是我所追求的。有时候生活不能自由,但现实有各种各样的约束。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责任,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。无奈之下,我这样定位自己的人生:此生足矣。什么是尽情?做我想做的,做我想做的。你应该先做好这辈子该做的事,这是一个人活着的责任和义务。做了这些之后,就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追求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。当然,每个人脑海中都会有自己满意的生活画面。反正只要这是你想要的生活状态。
童话《海的女儿》里说,每一条美人鱼在生命终结的时候都会变成水面上的泡沫。无论是化作水面上的泡沫,还是天上的云朵,我们都能坦然面对,结束自己的生命,无怨无悔,由衷感叹:此生足矣,来世无所求。